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后,我们不仅需要居家和社区型的长照体系,还必须破除医疗和照顾的壁垒,回归以「支援照顾为中心」的制度设计。
近年来,因应人口结构老化,各种熟年、老人及银发产业的议题受到各阶段年龄层的重视。
老化是人生必经的过程,即使自己现在仍身强体壮,身边也都不乏年长或体弱者,因此,如何妥善安排伴随老化的根本问题,「照顾」和「死亡」,就成了众人关心的课题了。
而为即将来临的老龄社会与紧接而来的超老龄社会找出适当解方,更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。
人口的老化也将伴随着失能人口的增加,导致更沉重的「照顾问题」。
不仅人口老化,因为出生率降低,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口会开始自然减少,换句话说,死亡的人会比出生的人还多,前面所说的根本问题之一:「死亡」开始浮现。
我国居家安宁服务的平均照顾期间约一个月左右。根据医院之间非正式统计, 接受居家安宁服务的往生者中, 只有五成到六成在家死,生命最后两星期可以在家生活。每年只有百分之二的往生者可以在专业人士协助下,利用安宁缓和医疗在家临终。
照顾和死亡,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,若以未来每年死亡人数增加叁千人的速度估算,现阶段的居家安宁资源,还能够支持多久呢?
其次,只有百分之二往生者临终前利用过缓和医疗的话,其他人是怎么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的?
当在医院临终死亡的人数不断上升,之中不乏无效医疗,这些都不断加重全民健保的实质压力,我们国家的财政足以应付超老龄社会带来的冲击吗?
超老龄社会后长期照顾的问题盘根错节,当我们思考建构长照2.0 社区整体照顾系统同时,不能不深思,照顾的终点、照顾的场所,以及照顾的核心价值为何?
破除医疗和照顾的壁垒,回归以支援照顾为中心的制度设计,我们需要居家和社区型的长照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