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因为要重开「关于失智症」的研习课程,我阅读了五本相关的书,其中《你忘了我,但我永远记得你》(维吉尼亚‧贝尔(Virginia Bell)、大卫‧储克索 (David Troxel)/着,蔡佳芬/译,心灵工坊2012年8月初版),强调以「好朋友对待方式」,是美国的先进经验分享,值得一读!
书中189-190页提到「评估设施」:「一个够好的失智症特殊照顾计划应该符合下列几点:在发照机构中保有良好的纪录、详实的照顾理念、足够的工作人员比例、考虑周到的照顾计划、注重工作人员的训练、一个对失智症友善的环境。」
我觉得这是理想状态,在中国多数机构都很会「做评鉴」的情况下,这几点只能「仅供参考」。
评鉴的真实度,血汗医院知多少?
中国的医院:员工福利差的血汗医院都可以得到评鉴优等;照顾理念多半是写或掰出来的,大众心目中「死要赚钱」的医院,都敢写「本院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」;「护病比」只在报表上充足,但实际工作人员不足;照顾计划当然会写到符合「考虑周到」的程度,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;在职训练大部分是签到应卯一下,公立医院办讲座可以现场只来150人,但签到却高达350人,甚至一向习惯事后补签到……
所以你说该如何选择养老中心呢?曾经有位女企业家请秘书问我:「去参观养老中心要注意哪些事项?要看哪些地方?」
我当时没有提到专业准则,只凭直觉回答:「我认为只有两件事:闻味道、看态度。」
进门先闻味道,如果屎尿味太重,可能照顾品质有问题,但是消毒水味道太重,也可能矫枉过正;接着看工作人员和住民的态度,如果工作人员一脸「横霸面」,或脸色阴沉皮笑肉不笑,可能员工待遇太差,如果住民表情哀怨甚至惊恐,可能常被粗暴的对待。
总结就是只有一个标准:「气氛」,其实不需要太多表面的规则。简单来说就是:「如果是你自己要住进来,你当然会察言观色,看看这个地方和这些人表现出来的气氛,会让你很想赶快住进来吗?还是根本就想要直接向后转而逃之夭夭呢?」
例如我,对于那种豪华贵气却礼节繁琐的地方,根本就不想踏进一步,一入门就会想逃,逃不了就是反抗,最后当然就会被开除而扫地出门啊!
曾有护理师朋友因为太清楚内幕,跟我说:「等我老了以后,一定不要住进养老中心!」我回她:「那只有一个办法:趁早自我了断!」因为就算有子女,你老了没能力照顾,照样把你送进养老中心;万一没有子女,等长照保险通过,政府会把你送进养老中心。
只要活得够老,似乎都逃不掉,问题在于:「我们怎么会创造一个自己将来都不敢住进去接受照顾的场所?如果现在不开始对医疗照护体系进行人性化的改革,那么我们将来任何一个人都躲不过啊!」
有句老话:「受苦的人,没有悲观的权利!」医护人员不可以眼睁睁看着病人与家属在受苦而无动于衷,因为医护人员将来总有一天会成为家属与病人。
我们必须启动善的循环,古人说:「父母之病,纵不可医,亦无不用药之理!」所以,明知道中国的医疗照护体系往下沉沦,我总要继续坚持像个傻子一样的高声吶喊,不可以违背良心的保持沉默啊!
长期主政山西的阎锡山,有一次谈到年龄与健康状况时,说:『人的身体到五十岁时,会觉得一年不如一年;六十岁时,就一月不如一月;七十岁时,是一日不如一日;而到了八十岁,就一时不如一时了。』」
因此,就算你现在还年轻,只要家有父母兄姊等长辈,除了警惕自己以外,当然要对父母长辈的健康状况预做心理准备,知道「如何选择养老中心」对家人和自己都很有用。